跟据《东方体育日报》报道,上海海港新主场浦东足球场目前正在施工阶段,足球场外场计划将建造两片标准球场,供球队训练和市民健身使用。上海海港此次开放球场供市民健身使用的行为受到了各界的广泛赞誉,但其背后所折射的,恰好是目前中国公用球场不足的现状,现在想要踢一场球有多难?

著名央视记者白岩松在一次采访中提到,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踢球,一个大场已经到了2000块钱甚至是3000块钱两小时,一般的场地都是1200元。高昂的踢球成本让尚未工作的年轻人们望而却步。

也许你会说这是在北京上海,那非一线城市的踢球成本又如何呢?以新一线城市苏州为例,五人制小场的均价大概在500到600之间,而七人制球场的价格在800到1000之间,价格看似低了许多,但通过大众点评提供的数据显示,整个苏州市可供订场的足球场仅有39家,而能提供七人场的场地则更少。

试想一下,若你是一名普通的足球爱好者,某天想约上三五好友一起踢场球,但离你家最近的球场也有相当的一段距离,你除了要付出几十块的场地费以外,来回的交通也成了另一笔成本,这样,你还愿意将踢球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吗?

私人运营的足球场往往伴随着高昂的场地成本,漫长的回本周期使商业球场往往只扎堆出现在一线或新一线城市中,即使你是该城市居民,高昂的价格和其他潜在的成本也打消了大部分人将踢球作为日常生活的打算。然而,判断一个国家的足球氛围和实力如何,往往就取决于这个国家到底有多少人在踢球。

中国是一个拥有十四亿人口的超级大国但注册球员的数量仅有8万余人,纵观我们的邻国韩国和日本,一个在五千多万的人口下拥有着35万的注册球员,而另一个在1.26亿的人口里有着将近七十万的注册球员,注册球员数量的悬殊,让中国足球在选材的数量上就陷入了极大的劣势。都说中国有14亿人却挑不出11个会踢球的,但事实却是绝大部分人其实都没有踢过甚至是看过一场完整的足球比赛。或许我们通过归化球员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即战力,可以向2022年的世界杯决赛圈再次发起有力的冲击,但在如今的足球氛围下,中国足球要做的,还有很多。

然而,这种情况如今正在悄悄改变,随着《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和《中国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具体落实和国务院办公厅在2020年10月10日《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的出台,各城市开始加快了各自的社区足球场建设的进度,根据公报显示,入选了第一批社会足球场地重点推进城市名单中的大连和武汉等城市都已经完成了原定的目标,武汉更是拥有足球场地数量超过1500片,超出武汉全市1377个社区的社区总数。更令人欣喜的是,入选了第一批和第二批社会足球场地重点推进城市名单中,除了大连和武汉此类新一线城市,更是囊括了荆州市、自贡市、玉溪市等二、三线城市。

在2020年11月24日,住建部、体育总局更是在《关于全面推进城市社区足球场地设施建设的意见》中提出,到2035年,地级及以上城市社区实现足球场地设施全覆盖,具备条件的城市街道、街区内配建一片标准足球场地设施的要求。

笔者本身就亲身体会到了社区足球场增多所带来的好处。笔者所在的社区原先并没有社区公用足球场,能踢球的场地除了一块需要收费的球场外就只有各间学校的操场,所以在学校放假期间如何想办法溜进学校的操场踢球,就成了我们需要绞尽脑汁的事。因为场地的稀缺,笔者身边坚持踢球的人并不多。但自从有了第一片公用足球场后,明显感觉到身边踢球的人数逐渐多了起来,而那片场地也常常爆满。如今,笔者所在的区域已经有了三片公用足球场,越来越多的家长也开始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围观甚至是参与到足球比赛中来。

笔者认为,中国足球想要搞好青训,除了要完善俱乐部的青训体系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的孩子可以从小就有机会接触到足球运动,并对此产生兴趣。如果每个社区里都能有一个公共的球场,当下楼踢球成为人们的一种日常生活方式的时候,我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人爱上足球,并选择走上足球的道路。

说不定下一个中国足球的未来,就藏在你小区楼下的足球场里呢。